以爱之名,我们做了什么? 曾经读过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个健身房的走廊里,一个两岁男孩趴在地上,又哭又闹。在公众场合吵闹,换做其他父母,肯定不是一顿打,就是直接把孩子拖走。 可男孩的妈妈却没有这么做。她和孩子一样趴在地上,让自己的头和孩子的头连成一个水平线,连鼻子也碰到了一起。神奇的是,孩子的哭声渐渐降低,变成了耳语。两三分钟后,孩子和妈妈一起站了起来。孩子拉着妈妈的手,平静又快乐地离开了健身房。读到这里,我不禁感叹,这位妈妈真是智慧。她深谙“共情”的神奇作用,用爱和温暖融解了孩子的负面情绪。 很多时候,我们面对沉浸在负面情绪中的孩子总是很无奈,不管是讲道理或是发脾气,孩子依然把自己关在自我的世界中,简直是油盐不进。 其实,应对这种情况最好的方法,是共情。所谓共情能力是指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它不完全由我们接受的教育塑造,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基因决定的! 基因决定了那么多事儿 它和共情有关吗? 剑桥大学自闭症研究中心的研究团队与著名的基因检测公司开展合作,收集了46,861名平均年龄为49岁的参与者(24,543名女性,22,318名男性,)。所有参与者都在网上填写了同理心调查量表,并提供了唾液样本进行基因分析。基因还决定共情能力。 这里有三个重要结果 ■首先,同理心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基因决定。 事实上,这种变异的10%是由遗传因素造成的。这就证实了先前关于同卵双胞胎和非同卵双胞胎同理心的研究结果。 ■其次,这项新研究证实了女性的同理心比男性高。 ■最后,结合其他研究结果,遗传对共情能力的影响可能会超过30%!除此之外,共情能力也被证实与自闭症、神经分裂症等精神障碍疾病有关。 共情的能力,对于父母来说尤为重要。共情是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第一步。可遗憾的是,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是爱孩子的父母,却很少有能理解孩子的父母。我们总是沉浸在自我感动式的付出中,却不知道,缺乏共情的爱有可能只是伤害。先了解自己,在用适合孩子的方式爱孩子。 以上内容仅代表个人意见,不代表平台立场,仅供读者参考。特别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的客服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快来测一测你的基因特性。 定制你专属保养计划吧~ |